以一个“院”观一座“城”!走进北京建院院史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变迁

最后编辑时间:2024-02-29 19:24:1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2号,与新中国同龄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建院)坐落于此,这里走出了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6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5位总建筑(工程)师和无数致力于祖国建设的设计人才。2023年末,北京建院院史馆正式揭幕,它堪称北京建院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学人记,更是历数新中国北京城市建筑作品的成果志。

  2月26日,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浙江摄影出版社共同主办了与国同行·都城设计——北京建院‘院史馆’主题座谈暨《朱启钤与北京》首发,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位建筑文博专家齐聚一堂,回溯建筑人赤诚的创作记忆。

  据介绍,北京建院的前身系1949年9月,时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公侠领导筹备建立的永茂建筑公司。 永茂二字为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所提,其意为永远茂盛。公司最初位于东城区金城大楼三层,后几度搬迁,于1954年搬入现所在地——西城区南礼士路62号。

  走近北京建院院史馆大厅内,白色的墙壁上展示着或黑白或彩色的历史照片、展柜里陈列了各类奖杯、奖状,屏幕里播放着建筑师们潜心创作的身影……一条时间之轴和一条作品之轴并行讲述北京建院为北京都与城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70多年来,北京建院的建筑师先后设计了天安门观礼台、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项目。自1980年代至21世纪初,北京建院还一直承担天安门城楼避雷检测的设计研究。

  走进馆内一间名为水晶宫的房间,只见中央的工作台上放着一张设计图纸,纸上摆满了直尺、三角板、计算器等工具,旁边一架台灯,灯下有一台电话,一支英雄牌钢笔和一把算盘……在新中国初创的难忘岁月,宛如璀璨明珠的水晶宫是南礼士路的一抹亮色。这个房间还原了水沙石地面,复刻了水晶宫办公楼的外立面和窗外场景,目之所及的老物件都是北京建院前辈们用过的东西,情景再现了前辈们为设计国庆十大工程之一的人民大会堂而通宵达旦的工作场景。

  除此之外,北京建院还设计了一系列北京的地标建筑,包括首都体育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家植物园展览温室等,参与设计了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展馆类的作品线展示了北京建院十六类设计项目,还可从屏幕上检索到百千计从历史走来的设计信息;定格每年度大事件的时间线,可细观北京建院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诸多亮点。

  北京中轴线申遗已按下加速键,北京建院的历史也补充了中轴线申遗故事的一个侧面。走进院史馆内的都与城房间,只见脚下是故宫太和殿仿金砖地面,正面墙铜板上印刻着故宫及北京建院设计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并用屏幕展示从南北中轴线到东西长安街的重点项目。早在1941年至1944年,工作于当时中国最着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基泰工程司且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兼职教授的张镈(1951年被任命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在恩师朱启钤的带领下,组织三十余位高校师生,历时三年完成北京传统中轴线上古建筑测绘,创造了文化抗战奇迹;1950年,着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与北京建院总建筑师陈占祥提出梁陈方案,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为新中国首都作出规划,建议将北京分为两个中轴线,其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其长……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张宇表示,院史馆的建立,就是要纪念与新中国同龄的那个辉煌时刻,纪念我们走过的75年不凡历程;院史馆的展览内容涵盖了1949年至今的足迹,以一个设计单位的视角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存东表示,我们在北京建院‘院史馆’中已深深的感受到‘新中国第一院’为都城设计的历程中,呈现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悠长的‘时间轴’版块上,在‘都与城’的房间中,都看到了北京建院与朱启钤先生、张镈先生;看到了‘一座城·一个院·众先贤’,这其中有太多丰富的内容值得解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与新中国一同走来的北京建院是行业的旗帜,它们的业绩与贡献被设计界与社会认可。从‘国庆十大工程’到一系列‘国之重器’般的国家大型工程设计,北京建院走在‘第一线’。仅从守望与传承讲,20世纪40年代张镈就在朱启钤策划下完成了浩大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测绘,他与‘都城设计’共同打下了古都北京走向现代化的文化烙印。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编撰的《朱启钤与北京》一书近日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月26日举行了该书的首发仪式。该书以朱启钤曾孙朱延琦口述为主,详实介绍了我国古建筑学家朱启钤在北京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等方面的成就与轨迹。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介绍了《朱启钤与北京》一书的缘起,朱启钤早在民国初年便在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大事’上开风气之先,特别是率先倡导了城市规划意义上的‘修旧如旧’,堪称‘京城规划第一人’及‘城市更新首创者’。他在58周岁时创办中国营造学社,这一20世纪对中国建筑的保护创新之举确成为贡献巨大的事。

  朱启钤曾孙朱延琦梳理了曾祖父朱启钤的辉煌功绩,从兴办实业,振兴社会经济;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培养了梁思成、刘敦桢等中国建筑巨匠;再到亲自主持对北京城区的改造,如组织建造中山公园,改造正阳门,天安门广场……再到对抗外国列强,保护中轴线古建筑等。朱延琦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细节,朱启钤被认为是创造春节这一正式称谓的第一人。

  浙江摄影出版社林青松社长介绍了出版社在接受《朱启钤与北京》出版任务后,以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责任与使命,高效高质量完成出版,为建筑文博界与社会奉献了一本价值之作。会议研讨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景樑、黄星元,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刘若梅,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路红,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盖建中等专家逐一发表感言。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