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岂容“情感专家”招摇撞骗?

最后编辑时间:2023-11-20 07:51:47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一段时间以来,网上涌现出不少情感主播,他们往往扮演着“情感专家”的角色,在直播中分享小三插足、婆媳矛盾、未婚先孕等各类情感案例,且没有标明视频内容纯属演绎,斩获了一大批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在收获了足够的眼泪、笑声之后,这些主播便开始引导粉丝为其点赞、打榜、送礼物以及购买商品。(11月16日《法治日报》)

  今年3月8日,快手知名主播辛巴就曾在直播中,炮轰一些情感主播编排剧本、制造虚假人气和虚假数据、诱导老年人消费。随后,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电商直播间上演“苦情戏”,多个主播及直播机构通过卖惨上演“苦情戏”诱导老年人下单买药。

  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65亿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主播打着调解纠纷,解决家庭矛盾的幌子,吸引大量中老年粉丝点赞打赏,购买商品。有主播还搭建了病房,里面的设施、物品摆放同医院病房一模一样,让不少收看直播的粉丝信以为真。在连番不断的苦情戏轰炸下,许多老年人不仅被收割了流量,更被收割了金钱和信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直播间“情感专家”招摇撞骗,严重扰乱网络秩序,破坏互联网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家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专项系列行动,严厉打击炮制低俗情感剧情,收割老年人的流量,实施营销诈骗的行为。净化网络直播空间,营造和谐网络环境,需要直播平台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从源头加强监管,形成合力。

  首先,规范标注“剧情演绎”。今年3月30日,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更新“剧情演绎”类视频创作规范的公告。公告要求创作者通过剧情演绎方式创作、发布虚构内容时,需在显着位置标注作品系演绎,避免作品被误解。对未注明“演绎”标识,又刻意利用虚假摆拍获取流量进行不当营销的账号,将给予全面禁言30天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这一规定,值得其他平台借鉴。规范视频创作,让“剧情演绎”亮明身份,可以帮助粉丝提高辨别力,避免个别主播利用虚假人设、情节等编造不实信息,骗取流量和钱财。

  其次,构成犯罪依法追责。情感主播通过编造剧本演戏骗取打赏,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还可能涉嫌诈骗犯罪。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就能入刑。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行为,属于可以酌情从严惩处的诈骗犯罪情形。除了平台的封号处理外,对于主播的招摇撞骗行径,公安司法部门也要加强执法,对构成犯罪的坚决打击,追究刑责。

  此外,加强直播带货监管。醉翁之意不在酒,情感主播分享各类情感案例,最终还要落脚到带货上。和视频内容的“假戏真做”一样,其直播带货往往也不靠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宣传、假冒伪劣。比如,有情感主播在处理粉丝情感问题时,从粉丝家地窖里拿出珍藏多年的宝贝,声称无价之宝。粉丝花538元买了所谓玉石佛头吊坠,结果发现只是个玻璃制品。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直播带货的监管力度,规范广告宣传,严肃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广大公众也要加强防范意识,注意保留证据,积极举报维权。

(责任编辑:管理)